诗词原文
信目吟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故当信目不信耳,毁誉不用从人问。
眼见事亲孝子身,耳闻百世谗臣恨。
孝子在家常至乐,谗臣得志生灾患。
天若不生孝子身,地应不长五谷根。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迁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以讲学为生,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他精通易学,创立了“先天学”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作也颇受后人推崇,风格清新自然,富含哲理。
译文
应当相信眼睛看到的而不轻信耳朵听到的,对于毁誉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亲眼见到孝顺父母的人,他们的行为令人敬佩;而耳朵听到的往往是那些谗臣的恶行,让人心生怨恨,孝顺的人在家中常常充满欢乐,而谗臣得志时只会带来灾难,如果上天不生出孝顺的人,那么大地也不会长出五谷的根来。
释义
这首诗强调了眼见为实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而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诗中通过对比孝顺之人与谗臣的不同命运,进一步强调了孝顺的美德和谗言的危害,也表达了作者对孝顺之人的赞美和对谗臣的唾弃。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孝顺与谗言之间的对立关系,诗中“故当信目不信耳,毁誉不用从人问”一句,更是掷地有声,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整首诗既是对孝顺之人的颂扬,也是对谗臣的鞭挞,更是对人们如何正确看待毁誉、如何坚守本心的深刻启示。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思想活跃的时期,他一生不仕,以讲学为生,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面对社会上种种流言蜚语和毁誉纷扰,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孝顺之美的赞美和对谗言之害的唾弃,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