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逋客几回惊鹤怨,弋人终日慕鸿飞。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注:“逋客几回惊鹤怨,弋人终日慕鸿飞”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钱起的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作,可能是后人根据钱起的诗风或其他资料拼凑或化用而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以假设的方式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归雁”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钱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銮坡二十载,优游自得,自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时论所称,工诗,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大历十才子”,有《钱考功集》。
译文
大雁啊,你为何轻易地离开潇湘之地,回到这碧水沙明、两岸长满青苔的地方?是不是因为那二十五弦琴在夜月下弹奏出的清怨之音,让你无法忍受而飞来?漂泊的旅人多少次因鹤的哀怨而惊醒,猎人们又终日仰慕着鸿雁的飞翔,春风一夜之间吹到了衡阳,但楚水与燕山之间相隔万里之遥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雁的归来,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逋客几回惊鹤怨,弋人终日慕鸿飞”两句,以鹤的哀怨和猎人对鸿雁的仰慕,隐喻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既渴望自由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
赏析
这首诗以归雁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水碧沙明两岸苔”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为全诗奠定了淡远悠长的基调,而“逋客几回惊鹤怨,弋人终日慕鸿飞”两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虚构的“归雁”诗并非钱起真实创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与钱起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钱起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通过描绘大雁的归来,寄托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这种情感在“逋客几回惊鹤怨,弋人终日慕鸿飞”两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