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乃知二子元非虚,吾闻自用耳目拘。
问渠哪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道自明。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乃知二子元非虚,吾闻自用耳目拘”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在保持朱熹原诗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创作与融入,以展现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这才知道古人(指读书有所得的人)的话并非虚言,我听说如果仅凭自己的耳目去认识事物,往往会受到局限,要问池塘的水为何如此清澈,那是因为读书有所感悟,道理自然明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与水的源头,以及船只的轻盈与江水的涨落,来比喻读书学习的道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读书感悟的深刻性,指出仅凭耳目所及是有限制的,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来拓宽视野和深化理解。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朱熹对于读书学习的独到见解,前两句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与水的源头,巧妙地引出了读书学习的源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保持思想的活跃与开放,后两句则通过船只的轻盈与江水的涨落,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乃知二子元非虚,吾闻自用耳目拘”两句,更是对古人智慧的肯定与自我反思,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自己的感官经验,而要通过读书学习来拓宽视野、深化理解,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富有哲理又易于理解,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朱熹在读书或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而创作的,作为一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非常重视读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来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并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和掌握知识,他也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自己的感官经验,而要通过读书学习来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