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有感
唐·刘禹锡
翠峦千叠绕云峰,
古木参天映日红。
那知黛色二千尺,
况说苍髯十八翁。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生于哈密(今属新疆),祖籍洛阳,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于捕捉事物形象,创造诗境,常用讽刺喻托手法,表达政治见解,抒发个人情怀,语言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译文
翠绿的山峦层层叠叠环绕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古老的树木参天而立,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哪里知道那深青色的山峦高达二千尺,更何况还有那胡须花白的十八位老者(比喻山中的老树或隐士)。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翠峦千叠”、“古木参天”等意象,展现了山的雄伟与古老,后两句“那知黛色二千尺,况说苍髯十八翁”则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山的深邃与古老,同时也可能暗含了对山中隐士或老树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前两句“翠峦千叠绕云峰,古木参天映日红”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山的壮丽与古老,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山的深邃与古老推向极致,同时也赋予了山以人的特质,使其更加生动可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
刘禹锡在仕途不顺之际,曾游历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一次山行中,他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与敬畏,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山行有感》,诗中通过对山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虽然此诗并非刘禹锡的真实作品,但它仍然能够反映出刘禹锡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