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乞食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附加句:
问公公有故人否,为我略营薪水助。(此句为根据题意虚构添加,非原诗内容)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影响深远。
译文
饥饿驱使我出门,但不知要去往何方。
一路行走到这里,敲门时却拙于言辞。
主人理解我的心意,赠予食物怎会白来一趟。
终日谈笑风生,酒杯一到手就倾尽。
与新朋友相知甚欢,于是赋诗咏怀。
感激您像漂母一样施惠,惭愧我无韩信之才以报答。
心中藏着感激之情不知如何表达,愿在冥冥之中有所回报。
(附加句译文):请问主人是否有旧友在此,能否为我稍微筹措些生活费用?
释义
本诗主要描述了陶渊明因饥饿而外出乞食的经历,以及受到主人热情款待后的感激之情,诗中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虽处困境但仍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在乞食过程中,希望借助主人的旧友关系得到一些生活上的帮助。
赏析
陶渊明此诗以平实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乞食的经历,展现了其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坦然与豁达,诗中“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一句,借用了历史上漂母赠饭韩信的典故,表达了对主人慷慨相助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无以为报的惭愧,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因不满现实,辞官归隐,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由于家境贫寒,有时也不得不外出乞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其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需要注意的是,原诗中并没有“问公公有故人否,为我略营薪水助”这句,这是根据题目要求虚构添加的,在赏析和创作背景分析中,我们主要围绕原诗内容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