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归途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迩来每见每匆匆,倚赖深春间归路。
花影渐随人意改,柳丝犹带夕阳红。
山川信美非吾土,风月虽佳岂吾躬。
欲问归期何处是,心随流水到江东。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近来每次相见都显得那么匆忙,只能依靠深春的景色来慰藉归家的路途,花影随着人的心情而变化,柳丝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红光,虽然山川美景令人陶醉,但它们毕竟不是我的家乡;风月虽然美好,但也不能代替我亲自去感受,想要询问归期究竟在何时,我的心已经随着流水飘向了江东。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深春时节的自然景色,如花影、柳丝、夕阳等,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也通过对比山川美景与家乡、风月与自身,进一步突出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归期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诗中“迩来每见每匆匆”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匆忙与不安;“倚赖深春间归路”则通过深春的景色来慰藉诗人的心灵,使他在归家的路途上得到一丝安慰,接下来的两句“花影渐随人意改,柳丝犹带夕阳红”更是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在结构上,这首诗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描绘自然景色到抒发个人情感,再到表达归家的渴望,层层深入,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匆匆”、“倚赖”、“改”、“带”等词语都富有表现力,使诗歌更加生动传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在外任职期间,由于工作繁忙,他无法经常回家探望亲人,因此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期的期盼,在深春时节,他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表达归家渴望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归家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