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夏日山中
唐·项斯
疾风吹雨过前溪,留得馀凉在竹扉。
黄鸟数声催柳变,清蝉一片落槐稀。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逢予唯有笑,笑予何事不归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项斯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项斯,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江东人(今浙江仙居),项斯是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因受诗人杨敬之的赏识而名声大振,从而成就了“江东才子”的美名,他的诗作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独特,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定的地位。
译文
一阵疾风吹过,带来了骤雨,雨水匆匆地流过了前溪;雨后的竹门边,还留下了一丝清凉,几声黄鹂的啼叫,催促着柳树的变化;一片清蝉的鸣叫,预示着槐树叶的稀疏,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着早晨的木槿花;在松下过着清静的斋戒生活,采摘着带露的葵菜,村里的老人遇见我,总是笑着问我,为什么还不回家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山中的宁静与清凉,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通过“疾风吹雨”和“留得馀凉”的对比,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凉爽;颔联通过黄鸟和清蝉的鸣叫,暗示了季节的变换;颈联则直接描写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尾联以老人的笑问,反衬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留恋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山中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隐逸生活,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首联的“疾风吹雨过前溪,留得馀凉在竹扉”不仅写出了雨后的清凉,还通过“留得馀凉”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这份清凉的珍惜与留恋,颔联的“黄鸟数声催柳变,清蝉一片落槐稀”则通过黄鸟和清蝉的鸣叫,巧妙地表现了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流逝,颈联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则直接展现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尾联的“野老逢予唯有笑,笑予何事不归来”则以老人的笑问作为结尾,既表现了诗人与村民之间的亲切关系,又反衬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留恋与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项斯在隐居山中时所作,他一生仕途不顺,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后隐居山林,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期间,对山中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在面对仕途不顺时的豁达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