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白居易
淮西陷贼五十载,宪宗求理心常忡。
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寇功居第一功。
又闻工欲善其事,未有不先资利器。
愬得降将丁士良,斩关夜战枭敌首。
归来犒赏从兵乐,尽以军中财与物。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仪光弼恢土宇,淮西不独蒙其恩。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淮西之地被贼寇占据已有五十年,宪宗皇帝一直心怀忧虑,渴望平定此地,李愬在雪夜中突袭蔡州,其平定贼寇的功劳位居第一,又听说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准备好锋利的工具,李愬得到了降将丁士良的帮助,他们在夜晚斩关杀敌,斩下了敌人的首级,胜利归来后,李愬犒赏三军,将士们欢欣鼓舞,他将军中的财物都分给了士兵,战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军营中的权贵们却仍在歌舞升平,我观察自古以来那些贤达之人,凡是功成之后不退隐的,大多都遭遇了不幸,像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名将,他们不仅恢复了国家的领土,而且淮西的百姓也蒙受了他们的恩泽。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愬平定淮西之乱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于工匠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认同,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军队内部的矛盾和不公,诗中“又闻工欲善其事,未有不先资利器”一句,强调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即要想成功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条件。
赏析
这首诗在赞美李愬平定淮西之乱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诗人通过对比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与军营中的权贵们的享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诗中的“又闻工欲善其事,未有不先资利器”一句,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李愬成功平定淮西之乱的肯定,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注重准备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淮西地区长期被割据势力所占据,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唐宪宗为了平定淮西之乱,派遣名将李愬前往征讨,李愬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战士们,最终成功平定了淮西之乱,白居易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振奋,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李愬的功绩,并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诗中也融入了诗人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和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