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圣主方侧席,幽人得正名。
旱逢霖七日,热遇雨三更。
是知造物恶镌镵,故遣饥寒被其体。
道傍冻馁苦,牧守安知之?
夜眠枕长饥,日饭食粗粝。
岂无安边术,尚取幽并儿。
专待勤征伐,何曾问疾苦?
愿将天子剑,斩断佞臣头。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译文
年成好仍然节俭,时局安定更停止战争,圣明的君主正在广求贤才,隐居的人得以被举荐而做官,干旱时遇到连续七天的霖雨,炎热时遇到三更时分的降雨,由此可知造物主厌恶雕琢刻镂(指奢侈浮华),所以让饥寒困苦降临到他们身上,道路旁有人挨饿受冻,地方长官哪里知道呢?夜里枕着饥饿入睡,白天吃着粗糙的粮食,难道没有安定边疆的办法吗?还要从幽州、并州招募士兵,只想着勤于征伐,何曾问过百姓的疾苦?希望用天子的宝剑,斩断那些佞臣的头颅。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年丰时节的节俭与和平时期的安宁,以及圣主求贤与隐士得志的喜悦,转而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疾苦,特别是“是知造物恶镌镵,故遣饥寒被其体”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造物主(或命运)让善良的人遭受饥寒的愤慨与不解,后半部分则直接批判了地方官员对百姓疾苦的漠视,以及朝廷对边疆政策的失当,表达了诗人对正义与公平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讽刺,展现了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独特风格,他通过描绘年丰时节的节俭与和平时期的安宁,反衬出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疾苦,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是知造物恶镌镵,故遣饥寒被其体”两句,以造物主的“恶”来讽刺社会的不公,既巧妙又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虽然表面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官员腐败、百姓疾苦、边疆不宁等问题日益突出,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诗歌来反映这些问题,并表达自己对正义与公平的渴望,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既是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