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多端付醇酎,我知公不愧平阳。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事多端付醇酎,我知公不愧平阳

(注:“世事多端付醇酎,我知公不愧平阳”并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与改编,原诗中并无此二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两句进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是我被贬谪了二十三年的地方,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如同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世间的诸多变故都付之一笑,化作杯中醇酒,我知道您(指白居易)的为人,无愧于平阳侯的贤名。

(注:由于“世事多端付醇酎,我知公不愧平阳”为改编句,译文结合了原诗意境与新增内容的意境进行创作。)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在被贬谪多年后重新回到扬州时的心情,他通过描绘巴山楚水的荒凉,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期间的孤独与艰辛,他也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比喻,展现了自己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白居易的赞美与信任,认为他能够坦然面对世事多变,保持高尚的品德。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丰富,既有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感慨,又有对未来的乐观与期待,刘禹锡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自己的心境与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世事多端付醇酎”一句,将世间的诸多变故比作醇酒,既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豁达与超脱,又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而“我知公不愧平阳”一句,则是对白居易品德的高度赞扬和信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回到洛阳时所作,当时他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便以此诗作答,在诗中,刘禹锡回顾了自己被贬谪的艰辛岁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与信任,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虽然“世事多端付醇酎,我知公不愧平阳”并非原诗内容,但这一改编句恰好符合了刘禹锡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