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衲欲捐还未可,炎凉翻覆在朝昏。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破衲欲捐还未可,炎凉翻覆在朝昏。

秋风飒飒雨潇潇,破衲寒衣补未牢。

欲捐旧衲寻新氅,炎凉翻覆在朝昏。

空山寂寂人无影,野寺萧萧叶满廊。

回首故园何处是,归心似箭渡江忙。

作者及朝代:此诗出自明代诗人释函是的《山中杂感》。

作者简介

释函是(1612-1659),明末清初僧人,俗姓曾,名起莘,字瞿昙,号函是,广东博罗人,少负才名,明崇祯六年(1633)中举人,后礼天然和尚出家,法名今辩,字函是,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天然老人圆寂,函是继承曹洞宗法脉,为博罗罗浮山华首台第三世,晚年居丹霞山别传寺,工诗,有《瞎堂诗集》等。

译文

秋风飒飒,细雨潇潇,身上的破衲寒衣还未补牢,想要丢弃这旧衲去寻找新的氅衣,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早晚之间反复无常,空山寂静无人影,野寺萧条落叶满廊,回首望向故乡,却不知在何方,归心似箭,急于渡江回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生活的孤寂与对世态炎凉的感慨,首联写秋风细雨中的破衲寒衣,暗示了诗人的清贫与孤独;颔联通过“欲捐旧衲寻新氅”的犹豫,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会;颈联进一步渲染了空山寂寂、野寺萧条的景象,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急于归去的迫切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破衲欲捐还未可,炎凉翻覆在朝昏”一句,既是对物质生活的无奈,也是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诗人以破衲象征自己的清贫与坚守,而“炎凉翻覆”则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与人心的善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情冷暖无常,释函是作为一位僧人,虽然身处佛门清净之地,但也难以完全超脱于世俗之外,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会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心的浮躁不安,在这种背景下,诗人更加珍惜自己的信仰和坚守,希望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许。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