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袁州宜春使君新成山亭
唐·张九龄
使君本自爱名山,新亭结构出尘寰。
岂知邂逅宜春郡,皎如玉树相辉映。
风烟始觉异他乡,水木何曾异故邦。
况复双峰秀如画,只今宜在画屏中。
作者及朝代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开元年间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他为人忠诚耿介,敢于直言进谏,曾预言安禄山之乱,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
作者简介
张九龄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拾遗,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贬为荆州长史,开元十四年(726年)召回京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中书令,封曲江郡开国公,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他为人耿直,曾坚决反对任用奸臣李林甫为宰相,因而遭谗被贬,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病逝于韶州,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译文
太守您本来就喜爱这秀丽的山川,新修的亭子结构精巧,超凡脱俗,哪里想到在宜春郡与您邂逅相遇,您就像那皎洁明亮的玉树一样,与我相互辉映,初到此地,风烟景色才觉得与故乡不同,但山水草木又何曾与故乡两样?更何况这袁州还有两座山峰秀丽如画,如今它们正应该被画在屏风之中。
释义
这首诗是张九龄为袁州(今江西宜春)的宜春太守新修的山亭所作,诗中赞美了太守对山水的热爱,以及新亭的精巧与超凡脱俗,也表达了诗人对宜春美景的赞美,以及自己与太守在此相遇的喜悦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宜春郡的山水之美,以及太守新修山亭的精巧与雅致,首联点明太守对山水的热爱,以及新亭的修建;颔联以“岂知邂逅宜春郡,皎如玉树相辉映”表达了诗人与太守在此相遇的喜悦,以及太守的品德与才华如同玉树一般皎洁明亮;颈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宜春美景的赞美,以及自己对此地的喜爱;尾联则以两座山峰如画,应被画在屏风之中作结,进一步强调了宜春的美景,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为袁州宜春太守新修的山亭所作,当时,张九龄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来,他被召回京城,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要职,在此期间,他有机会游历各地,欣赏山水之美,当他来到宜春郡时,被太守新修的山亭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宜春美景和太守品德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