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听赵秀才弹琴
宋·欧阳修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谁人得似庄周巧,逍遥濠上独为游。
一弄广陵散绝响,再奏渔阳掺裂喉。
何云丝竹不如肉,佳处政因出自然。
作者及朝代
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他亦擅长诗词,其词与晏殊齐名,并称“晏欧”,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译文
春风试着吹暖了昭阳殿,明月依旧照耀着鳷鹊楼,谁能像庄周那样巧妙,独自在濠水上逍遥游,一曲广陵散已成绝响,再奏渔阳掺裂人心喉,为什么说丝竹之音不如人声肉声,美妙之处正在于它出自自然。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风、明月等自然景象,以及庄周逍遥游的典故,引出对琴声的评价,诗人认为,琴声之美妙,不在于其技巧之高超,而在于其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情感,这种自然之美,是丝竹之音所无法比拟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为接下来的琴声描绘做了铺垫,诗人通过庄周逍遥游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由、逍遥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琴声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在评价琴声时,诗人并没有直接赞美其技巧之高超,而是强调了其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是琴声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欧阳修在听赵秀才弹琴后所作,赵秀才的琴声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产生了对琴声之美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琴声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也反映了欧阳修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他强调文学艺术应该自然而然地表达情感,而不是刻意雕琢、追求形式上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