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行
唐·韦庄
石田茅屋乡关异,官柳野梅时序同。
万顷晴沙鸥鸟满,一川新涨碧波通。
闲来欲问兴亡事,唯见江流去不穷。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士族大家,早年屡试不第,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称帝后,韦庄任宰相,主持修订《蜀梼杌》等史书,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其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译文
石田茅屋的景象与我的故乡大不相同,但无论是官道旁的柳树还是野外的梅花,都遵循着同样的时序开放,广阔的沙滩上,鸥鸟成群飞翔,一条新涨的碧波之河畅通无阻,闲暇时本想询问这里的兴亡往事,却只见江水滚滚,流向无穷无尽的远方。
释义
首句“石田茅屋乡关异”描绘了异乡荒凉贫瘠的景象,与诗人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次句“官柳野梅时序同”则指出自然界的时序变化是普遍而一致的,无论何地,春天都会到来,三、四两句进一步描绘异乡的自然风光,鸥鸟满飞、碧波新涨,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末两句转入深沉的思考,诗人欲问兴亡,却只见江水不息,寓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生的无常。
赏析
这首诗以野行为题,通过描绘异乡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首联对比鲜明,既突出了异乡的荒凉,又强调了自然界的恒常不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异乡的自然美景,使全诗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尾联则以江水不息为喻,寓意着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使全诗在思想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曾长期漂泊异乡,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成为他诗歌中的重要主题,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异乡漂泊期间所作,通过描绘异乡的自然风光和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人也借江水不息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历史沧桑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