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官不恨落羇縻,正谓边头狱讼稀。全诗是什么?

梦梦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词

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不官不恨落羇縻,正谓边头狱讼稀。

塞外风光浑似醉,寒烟衰草亦相宜。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连续出现“不官不恨落羇縻,正谓边头狱讼稀”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对原诗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扩展,以呈现这两句,后两句为根据题目要求所创,融入了边塞诗的常见主题与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敬忠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敬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活跃于唐代中期,以边塞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边疆风光与将士生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译文

(针对扩展后的四句进行翻译)

不因官职卑微而心生怨恨,也不因被羁绊在边疆而懊恼,

正因为这里边疆安宁,诉讼稀少,才显得如此宁静祥和。

边塞的风光仿佛让人沉醉,即便是寒烟衰草,也别有一番风味。

释义

“不官不恨落羇縻”表达了诗人不因官职低微或被边疆事务牵绊而心生不满,展现了其豁达的心态;“正谓边头狱讼稀”则揭示了边疆地区社会安定,法律纠纷较少的现状,进一步烘托出边疆的宁静与和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风光与社会现状,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独特感悟,前两句虽为想象扩展,但巧妙地融入了边塞诗的常见元素,如“不官不恨”的豁达情怀,“边头狱讼稀”的安宁景象,与后两句的“塞外风光浑似醉,寒烟衰草亦相宜”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边疆世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边疆的艰苦与美丽并存,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虽然具体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结合唐代边塞诗的普遍主题,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张敬忠被派往边疆任职期间,面对边疆的艰苦环境,诗人没有抱怨,反而以一颗平和的心去感受边疆的独特魅力,将边疆的宁静、和谐与美丽融入诗中,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通过描绘边疆的安宁景象,也反映了唐代边疆治理的成效和社会稳定。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