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论旧闻追乃祖,汉庭那得弃平津。的释义

风云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怀古

唐·李商隐

秦论旧闻追乃祖,汉庭那得弃平津。

当时已自讥秦相,后代何劳毁祢衡。

寂寞灞陵原上树,萧条延阁书中尘。

诸君欲问昭明事,但向梁王问故人。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秦朝的议论中常追述到始皇的祖父,汉朝朝廷又怎能轻易舍弃平津侯(指公孙弘,汉武帝时名臣,曾任丞相,封平津侯)?当年已经有人讥讽秦朝的丞相(指李斯),后代又何必去诋毁东汉的祢衡(东汉末年名士,以才高傲物著称)?灞陵原上的树木寂寞地生长,延阁中的书籍也布满了灰尘,各位如果想要了解昭明太子(南朝梁文学家萧统,曾主持编纂《昭明文选》)的事迹,不妨去向梁王(指南朝梁武帝萧衍,萧统之父)询问他的故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看法,首联提到秦朝和汉朝的典故,暗示了历史的循环和变迁;颔联则通过对比秦相和祢衡,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或误解的感慨;颈联描绘了灞陵和延阁的荒凉景象,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失落;尾联则借昭明太子之事,寄托了对往昔辉煌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怀古为题,却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文化失落的忧虑和不满,诗中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面对晚唐社会的动荡和腐败,诗人深感无奈和失望,他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同时也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秦朝和汉朝的典故、秦相和祢衡的对比、灞陵和延阁的描绘以及昭明太子之事的提及,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