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农未有陶苏句,俗陋不改奚多谈。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田园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春风拂面过江来,劝农未有陶苏句。

田畴荒芜人烟稀,俗陋不改奚多谈。

青山绿水自为伴,野老村夫相对闲。

何时得见仓廪满,人间烟火尽欢颜。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译文

春风越过江面轻轻吹拂,想要劝勉农事却缺乏陶渊明和苏轼那样的佳句,田野荒芜,人烟稀少,世俗的陋习依然没有改变,何必多谈无益之话,青山绿水自然成为伴侣,乡野老人和村民相对而闲谈,何时才能看到粮仓满满,人间烟火中尽是欢颜笑语。

释义

首联“春风拂面过江来,劝农未有陶苏句”以春风开篇,引出劝农的主题,但随即表示自己在劝勉农事上缺乏如陶渊明和苏轼那样的文学才华,颔联“田畴荒芜人烟稀,俗陋不改奚多谈”直接描绘了田园的荒芜和人烟稀少,以及世俗陋习难以改变的现状,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批判,颈联“青山绿水自为伴,野老村夫相对闲”则转而描写自然风光的宁静美好和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前面的荒芜形成对比,尾联“何时得见仓廪满,人间烟火尽欢颜”表达了诗人对丰收和人间幸福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的荒芜、人烟的稀少以及世俗陋习的难以改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农民的困境,诗人也通过描写自然风光的宁静美好和乡村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美好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通过“劝农未有陶苏句”一句,表达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谦逊和自知之明,也增加了诗歌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乡村,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艰辛和田园的荒芜,深感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画家,他也深知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局限和不足,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谦逊和自知之明,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展现了郑板桥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