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怪底江南新种得,未饶洛下旧名喧。
只愁零落为泥碾,不似溪头野草番。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怪底江南新种得,未饶洛下旧名喧”出自徐凝的《牡丹》一诗中的后两句,但为便于完整解析,我列出了全诗内容,这两句诗在部分版本中可能独立成篇或以不同组合形式出现,但根据现有资料,它们属于《牡丹》一诗的一部分。)
作者及朝代
作者:徐凝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徐凝,唐代诗人,字不详,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生卒年不详,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与施肩吾同里同族,工诗,擅长七言绝句,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诗名,与施肩吾齐名,世称“徐施”。《全唐诗》录存一卷。
译文
(针对关键词所在的两句)
为何江南新近种植的牡丹,其名声还未超越洛阳那些早已闻名的牡丹呢?
释义
“怪底”意为“难怪、怪不得”,“江南新种得”指的是江南地区新近种植的牡丹,“未饶”即未及、不如,“洛下旧名喧”则是指洛阳地区历史悠久、名声显赫的牡丹,整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新种牡丹虽美但尚未达到洛阳牡丹那般名声显赫的感慨。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牡丹品种、地域名声差异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江南新种的牡丹虽美,但在名声上还未能与洛阳那些历史悠久的牡丹相媲美,透露出诗人对牡丹文化深厚底蕴的敬仰,以及对新事物成长过程的期待与理解,也隐含了诗人对地域文化差异、时间沉淀对事物评价影响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徐凝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尤其是花卉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牡丹作为国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美,徐凝此诗可能是在游历江南时,见到当地新种植的牡丹,联想到洛阳牡丹的盛名,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既赞美牡丹之美,又蕴含深刻哲理的诗歌,通过对比江南新种与洛阳旧名的牡丹,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牡丹之美的欣赏,也寄托了对文化传承、新事物成长等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