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添物色增悲壮,那有功名忆慨慷。全诗是什么?

春秋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兴八首·其五

唐·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但添物色增悲壮,那有功名忆慨慷。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在瞿塘峡口遥望曲江之头,万里风烟连接着萧瑟的秋景,花萼楼和夹城直通帝气,芙蓉苑和边塞之地饱含着悲愁,珍珠帘幕和绣柱环绕着黄鹄,锦缆牙樯惊起了白鸥,眼前的景物增添了秋天的悲壮,哪里还有心思去怀念往昔的功名与慷慨激昂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长安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中通过对比昔日长安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但添物色增悲壮,那有功名忆慨慷”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悲壮心情和对往昔功名的淡然态度。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五首,全诗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长安的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但添物色增悲壮,那有功名忆慨慷”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们不仅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悲壮心情,也体现了诗人对往昔功名的淡然态度,这种淡然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刻认识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接受,这两句诗也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使全诗更加生动、形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唐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杜甫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长安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对比,表达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往昔功名的淡然态度和对现实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也为我们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