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药频成问良苦,易衣终日屡炎凉。出自哪首诗?

风云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病中感怀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病里光阴日似年,治药频成问良苦。

易衣终日屡炎凉,独坐空斋思渺然。

窗外竹声风动晚,阶前花影月移前。

此情此景谁能解,唯有孤灯伴我眠。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于山西运城,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病中的日子感觉一天就像一年那么漫长,频繁地煎制药剂,总是询问药效是否辛苦,整天换衣以适应天气的冷暖变化,独自坐在冷清的书斋里思绪万千,窗外竹子的声音随着晚风摇曳,阶前的花影随着月光的移动而变化,这样的情景谁能理解呢?只有那孤独的灯光陪伴着我度过漫漫长夜。

释义

首联“病里光阴日似年,治药频成问良苦”直接点出诗人病中的感受,时间仿佛被拉长,煎药问苦,透露出对病痛的无奈与痛苦,颔联“易衣终日屡炎凉,独坐空斋思渺然”则通过换衣应对天气变化,以及独坐空斋的孤寂,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思绪万千,颈联“窗外竹声风动晚,阶前花影月移前”以景衬情,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波动,尾联“此情此景谁能解,唯有孤灯伴我眠”则直接抒发了诗人无人理解的苦闷,只有孤灯相伴的凄凉。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病中感怀之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病中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诗中既有对病痛的无奈与痛苦,也有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体验,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深度,诗人以孤灯为伴,更是将自己无人理解的苦闷与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风格独特,是黄景仁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景仁病中之时,黄景仁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晚年更是疾病缠身,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病中的感受与心境,诗中既有对病痛的无奈与痛苦,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与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