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刘长卿
白发萧萧不归去,顾徵蛮语作参军。
边烽遥映千重雪,海色空蒙万里云。
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鸿雁塞垣春。
平生自许封侯印,不斩楼兰誓不还。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白发萧萧不归去,顾徵蛮语作参军”并非出自刘长卿现存的确切作品中,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诗进行。)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律诗,被誉为“五言长城”,他的诗作多抒发仕途失意之感,以及对边塞风光的描绘,风格清丽雅致,情感深沉含蓄。
译文
白发苍苍的我已不愿归去,为了国家的需要,我学会了蛮族的语言,担任了参军之职,边疆的烽火在远处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海面与天空相连,云雾弥漫,一片苍茫,起初我还嘲笑苏武(子卿)因坚守气节而失去归汉的机会,现在看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同样在边塞遥望家乡的春天,鸿雁南飞,我一生自许能立下战功,获得封侯的荣耀,不消灭楼兰敌人,我誓不返回中原。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一位年迈的参军形象,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精神,首联直接点题,白发苍苍却不愿归乡,甘愿学习蛮语,为国效力,颔联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烽火连天,雪海茫茫,营造出一种壮阔而苍凉的氛围,颈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苏武忠诚气节的认同,同时也隐含了自己身处边塞的无奈与坚持,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决心,誓要消灭敌人,为国立功。
赏析
本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大义的坚守,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诗中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读者在感受诗人情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边塞风光的壮美。
创作背景
虽然本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为唐代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大量人才镇守边疆,诗人作为一位有识之士,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心系国家,甘愿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军旅,为国家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