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高
宋·陆游
环城往往尽高峰,更欲登高底可同。
日暮风烟千嶂合,秋来林木万山红。
时危有恨凭谁诉,老去无成叹转空。
欲问飞鸿归处远,乱云深处路难通。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环绕城墙的四周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峰,我还想要再登高,但哪里还能找到更高的山峰与我此刻的心境相同呢?傍晚时分,风烟四起,群山仿佛被千重嶂壁所包围,秋天到来,万山红遍,林木尽染,时局危难,我心中的愤恨向谁诉说?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只能空自叹息,想问那远飞的大雁,它们归去的地方有多远?只见乱云深处,道路难以辨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首联写登高所见,环城皆峰,欲再登高而无可同者,暗含孤独之感;颔联描绘秋日登高所见之景,风烟四起,万山红遍,景色壮丽;颈联转入抒情,表达了对时局危难的忧虑和个人功业无成的叹息;尾联以问飞鸿归处,象征对理想归宿的追寻,但乱云深处路难通,又暗含了前路迷茫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登高为线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凉心境,诗中“环城往往尽高峰,更欲登高底可同”一句,既写出了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又暗含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孤独之感,颔联的“日暮风烟千嶂合,秋来林木万山红”则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壮丽景色,为全诗增添了浓厚的诗意,颈联和尾联则转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时期,当时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外有强敌侵扰,内有奸臣当道,陆游虽心怀壮志,但屡遭排挤和打压,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通过登高望远,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