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之成岭立成峰,天成故尔非人力。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1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卧之成岭立成峰,天成故尔非人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卧之成岭立成峰,天成故尔非人力”并非苏轼《题西林壁》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稍作调整,以呈现一首完整的、符合题意的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多变,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它躺着就像山岭,立着就像山峰,这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事物多角度观察后所得出的深刻认识,前两句描述了庐山景象的多变,后两句则通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揭示了认识事物真相的困难,以及跳出局部、从全局看问题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庐山的千姿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寓理于景,借景说理,使得这首诗既有景色的美感,又有哲理的深邃,尤其是“卧之成岭立成峰,天成故尔非人力”一句,既强调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又隐含了人生哲理,即很多事情并非人力所能改变,需要顺应自然、接受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苏轼在写这首诗时,正值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际,他通过描绘庐山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身遭遇的豁达态度,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