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金陵杂感
清代:王士禛
潦倒三年白下官,畏途常以此心观。
秋来处处割愁肠,又听江楼暮雨寒。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士禛(1634年—1711年)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他自幼聪颖好学,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历任扬州府推官、礼部主事等职,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王五等《南山集》案被革职,王士禛论诗创神韵说,著《带经堂诗话》等,于当时诗坛影响极大,其诗作清新隽永,独具神韵,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译文
在这金陵(南京)做了三年潦倒的官员,心中常怀畏惧,以此心态看待仕途的艰难,秋天到来,处处都让人愁肠百结,又听到江楼上傍晚时分传来的寒冷雨声。
释义
潦倒三年白下官:白下,南京的别称,此句表达了作者在南京为官三年的失意与困顿。
畏途常以此心观:畏途,指艰险可怕的道路,比喻仕途的艰难,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畏惧和悲观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潦倒三年白下官”开篇,直接点出了作者的仕途不顺和内心的苦闷。“畏途常以此心观”一句,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仕途的畏惧和悲观情绪,后两句“秋来处处割愁肠,又听江楼暮雨寒”则以秋景和暮雨为背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愁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仕途的无奈和畏惧,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士禛在南京为官期间所作,当时,他因仕途不顺,心中苦闷,对仕途充满了畏惧和悲观情绪,在秋天的某个傍晚,他登上江楼,听到雨声淅沥,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愁绪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清代士人在仕途上的艰难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