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王勃
秋夜长,天寒地冻霜华重。
孤灯寂寂照空房,独坐裴回更尽高楼览。
月色苍苍照水寒,空阔思收远壑音。
愁多梦断谁人知,披衣独起看星河。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颖,六岁即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译文
秋夜漫长,天气寒冷,霜冻厚重。
孤独的灯光静静地照亮着空荡的房间,我独自坐着,徘徊不定,直到登上高楼远眺。
月光苍白地照耀着寒冷的水面,空旷辽远中,我试图捕捉来自远方山谷的声音。
忧愁多,梦境被打断,又有谁知道呢?我披上衣服独自起来,仰望满天的星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思念,首句“秋夜长,天寒地冻霜华重”奠定了全诗凄清、寒冷的基调。“孤灯寂寂照空房”与“独坐裴回更尽高楼览”两句,通过“孤灯”与“独坐”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徘徊,而“月色苍苍照水寒,空阔思收远壑音”则进一步渲染了空旷与思念的氛围,诗人试图在寂静的夜晚,捕捉到来自远方的声音,寄托着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最后两句“愁多梦断谁人知,披衣独起看星河”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只能独自面对星河,默默承受。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中“孤灯”、“空房”、“高楼”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寂静、空旷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相呼应。“月色苍苍照水寒”一句,不仅描绘了月夜的景色,还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寒冷,而“空阔思收远壑音”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声音的渴望与思念,寄托了对亲人或朋友的深深挂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勃仕途不顺、漂泊异乡的时期,王勃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仕途不顺,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他常常感到孤独与思念,这首诗正是他在一个秋夜中,独自面对寂静与空旷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与抒发内心的情感,王勃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与牵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与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