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都何啻万公卿,纸上空能阅姓名。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1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勤政楼

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事已迷。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楼前相望不相见,西都何啻万公卿。

纸上空能阅姓名,春风回首尽蒿莱。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西都何啻万公卿,纸上空能阅姓名”实际为原诗的最后两句,但为保持诗词完整性,此处列出了全诗,根据常见的版本,原诗最后一句“春风回首尽蒿莱”有时也被写作“汉家天子今何在,唯见长安起暮尘”等,但此处采用“春风回首尽蒿莱”这一版本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文学创作在晚唐时期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千秋佳节的名声虽然还在,但当年承露囊中的事情已经模糊不清。

红色的骏马在大道上乱叫,绿杨树下秋千的影子高高地映在墙上。

楼前的人们相互眺望却难以相见,西都里哪里只是有万千公卿。

纸上只能空读他们的姓名,春风回首间,一切都已化为蒿草和荒莱。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勤政楼前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千秋佳节”、“承露丝囊”等典故,都是对唐代宫廷生活的追忆,而“红叱拨”、“绿杨高映”等描绘,则展现了昔日宫廷的热闹与繁华,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勤政楼和满目的荒凉,诗人通过“西都何啻万公卿,纸上空能阅姓名”等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更迭的深刻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勤政楼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有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如“红叱拨”象征昔日的繁华,“绿杨高映”则隐喻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游览勤政楼时所作,勤政楼是唐代皇宫内的一座重要建筑,曾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到了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唐朝已经走向衰落,宫廷生活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热闹,杜牧在游览勤政楼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了往昔的辉煌岁月和如今的荒凉景象,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杜牧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