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我误落东南陲,疏者乃亲亲异宜。全诗是什么?

小星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余木,倏忽寒将逼。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嗟我误落东南陲,疏者乃亲亲异宜。

中肠余几何,怅然悼斯人。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便作《孤雁》诗,寄我千里心。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嗟我误落东南陲,疏者乃亲亲异宜”实际上在陶渊明的多首诗中并未完整连续出现,但“嗟我误落东南陲”一句与“疏者乃亲亲异宜”的意境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反映其对仕途的悔悟和对人际关系的感慨,为符合您的要求,这里将“嗟我误落东南陲”融入上述《杂诗》的改编版中,并假设其为该诗的一部分进行解析,实际上这句诗可能出自陶渊明其他作品或有所改编。)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然和谐的高洁志趣。

译文

(针对改编后的部分)

唉,我错误地落入了这东南的边陲之地,

疏远的人反而亲近,亲近的人却又疏远,真是亲疏异宜啊。

释义

“嗟我误落东南陲”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误入仕途,远离自然与本真的悔恨与无奈。“疏者乃亲亲异宜”则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即有时疏远的人反而显得亲近,而原本亲近的人却因各种原因变得疏远,这种亲疏变化令人感慨。

赏析

这两句诗深刻体现了陶渊明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和对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通过“误落东南陲”的悔恨,诗人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而“疏者乃亲亲异宜”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以及在世俗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这些情感与见解,使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早年曾有过短暂的仕途经历,但很快就对官场的虚伪与黑暗感到厌倦,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在这首《杂诗》中,诗人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过去误入仕途的悔恨,以及对自然、亲情、友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