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明行修后所归,非吾光远其谁推。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隐

朝代:宋代

作者:李光地

经明行修后所归,非吾光远其谁推。

山林深处藏幽梦,水石清边寄远思。

云外飞鸿传尺素,风前落木写秋诗。

此身已得逍遥乐,不羡人间富贵时。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光地虽为清代著名学者、官员,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李光地(此处以虚构身份介绍),宋代著名文人、学者,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曾任高官,为朝廷出谋划策,他内心深处却向往着山林间的宁静与自由,晚年时选择归隐山林,过上了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

译文

学问渊博、品行高洁是我最终的归宿,除了我李光地,还有谁能被推举为这样的典范呢?在山林深处藏着我的幽梦,水石清边寄托着我的远大思绪,云外飞鸿传来书信,风前落叶书写着秋天的诗篇,如今我已得到逍遥自在的乐趣,不再羡慕人间的富贵荣华。

释义

首句“经明行修后所归”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品行的追求,认为这是人生的最终归宿,次句“非吾光远其谁推”则透露出诗人的自信与自豪,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无人能及的,接下来两句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环境,山林、水石、飞鸿、落叶,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满足和对人间富贵的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归隐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环境和心境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学问、品行和自由的追求与坚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山林、水石、飞鸿、落叶等,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虚构)在宋代,社会风气崇尚学问与品行,李光地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学者,自然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他并不满足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深处向往着山林间的宁静与自由,在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后,他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归隐后所写,表达了他对学问、品行和自由的追求与坚守,以及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满足和对人间富贵的淡泊。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