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寿憔悴儒冠衣,十年不调长苦饥。全诗是什么?

小编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叹儒生

唐·韦庄

伯寿憔悴儒冠衣,十年不调长苦饥。

空吟白雪逢新岁,强傍青藜拾旧诗。

甘旨每惭羞过里,交亲频梦泣分携。

唯应清夜无眠意,长与寒灯作伴知。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乱,流离江南,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累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且为“花间派”重要词人,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伯寿(诗中人物,可能代指某位儒生或韦庄自喻)面容憔悴,身着破旧的儒生衣裳,十年来官职未得升迁,长期忍受着饥饿之苦,他空自吟诵着高雅的诗歌迎接新的一年,勉强借着微弱的灯光拾取旧日的诗句,每当想到不能向父母献上美味的食物而感到羞愧,每当梦中与亲朋好友分别而哭泣,只有在清冷寂静的夜晚无法入眠时,那盏寒灯成了他唯一的伴侣和知己。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儒生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儒生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中“伯寿”的形象,是广大落魄儒生的缩影,他们虽有才华却难以得到施展,长期生活在贫困和饥饿之中,但仍坚守着对诗歌和学问的热爱与追求。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儒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首联直接点出儒生的憔悴和贫困,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颔联通过“空吟白雪”和“强傍青藜”两个细节,展现了儒生对诗歌的执着和对学问的坚守,颈联则通过“甘旨每惭”和“交亲频梦”两个场景,进一步突出了儒生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尾联则以“清夜无眠”和“寒灯作伴”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儒生的孤独与无奈,也暗示了他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早年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韦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衰败和五代的动荡,对社会的黑暗和儒生的命运有着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这首诗正是他通过描绘一位儒生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儒生命运的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对诗歌和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他在逆境中坚守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