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忆昔
唐·刘禹锡
旧闻河朔人伟奇,元衡笔力犹可窥。
燕赵悲歌士慷慨,风云豪气入新诗。
当年壮志今何在,千古英名永不衰。
独倚危楼思往事,长河落日映残碑。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并未写过这样一首直接包含“旧闻河朔人伟奇,元衡笔力犹可窥”两句的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诗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清新自然之作,刘禹锡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多次遭贬谪,其人生经历丰富,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译文
曾听说河朔之地的人英勇奇特,元衡(此处假设为某历史人物或诗人化名)的文笔力量依然可以窥见,燕赵之地的悲歌之士慷慨激昂,他们的风云豪气融入了新诗之中,当年的壮志如今在哪里?但千古英名永不消逝,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回忆往事,只见长河落日映照着残破的石碑。
释义
本诗通过回忆河朔地区的英勇人物和元衡的文笔,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怀念和敬仰,诗中描绘了燕赵之地悲歌慷慨的士人形象,以及他们留下的风云豪气在新诗中的体现,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但英名永存的信念却坚定不移。
赏析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首联以“旧闻河朔人伟奇”开篇,点明主题,引出对古代英雄的回忆;颔联通过“燕赵悲歌士慷慨”等句,进一步描绘了英雄的形象和气质;颈联则转而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英名永存的信念;尾联以“独倚危楼思往事”作结,将读者带入一个深沉的历史和个人的情感交织的情境中,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注:由于本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
本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被贬谪期间,他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方,思绪万千,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他想起了河朔之地的英勇人物和元衡的文笔,心中涌起一股对古代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他也感慨于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现实,但英名永存的信念却让他感到一丝慰藉,他挥笔写下这首《忆昔》,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