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非疲瘵要摩抚,是遣循良颁诏条。的解释

梦梦25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得非疲瘵要摩抚,是遣循良颁诏条”,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赴召留别陈伯玑》,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赴召留别陈伯玑

清·查慎行

得非疲瘵要摩抚,是遣循良颁诏条。

海内文章推宿老,江南风物忆前朝。

扁舟此去心难定,丛桂何年兴未消。

他日重寻渔浦路,秋风回首隔溪桥。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查慎行学识渊博,诗才横溢,是清初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与朱彝尊、陈廷敬等齐名。

译文

难道是因为百姓疲惫困苦需要安抚,所以才派遣贤能的官员去颁布朝廷的法令吗?海内文章都推崇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而我对江南的风物也时常怀念着前朝的美好,我乘着小舟离去,心中难以安定,不知何年才能再次兴起游览丛桂山的兴致,将来某一天,当我再次寻找这条渔浦之路时,恐怕只能在秋风中回首遥望那座隔溪的桥了。

释义

首联“得非疲瘵要摩抚,是遣循良颁诏条”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派遣贤良官员去安抚百姓、颁布法令的感慨,颔联“海内文章推宿老,江南风物忆前朝”则是对友人陈伯玑的赞誉,以及对江南风物的怀念,颈联“扁舟此去心难定,丛桂何年兴未消”抒发了诗人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尾联“他日重寻渔浦路,秋风回首隔溪桥”则是对未来重逢的期盼和对离别场景的描绘。

赏析

这首诗是查慎行在赴召离开江南时写给友人陈伯玑的留别之作,诗中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情景和心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江南风物的怀念,也透露出诗人对朝廷派遣贤良官员去安抚百姓、颁布法令的期望和感慨,全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查慎行在康熙年间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期间因故被贬谪至江南,在江南期间,他与陈伯玑等文人交往密切,共同切磋诗文,后来,查慎行被朝廷召回京城任职,离别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赴召留别陈伯玑》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江南的怀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查慎行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之间的交往和离别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