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行
唐·钱起
江天漠漠江云湿,江波浩浩江鸥急。
水宿风餐几日归,舟中人语夜如漆。
作者及朝代
钱起(约722年-约780年),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入朝为中书舍人,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又与刘长卿并称“钱刘”,其作品多为应酬之作,题材狭窄,艺术上则属“大历体”,辞藻华丽,音律谐婉,较为精致。
作者简介
钱起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因家境贫寒,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天宝十年(751年),钱起终于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他历任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等职,后升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更是入朝为中书舍人,成为朝廷重臣,钱起的诗歌创作以五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音韵和谐,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译文
江面上空云雾弥漫,显得天色阴沉,江云也仿佛被湿气浸透,江水浩渺无边,江鸥在波涛中急切地飞翔,我在水上住宿,顶着风冒着雨,不知道还要过几天才能回家,夜晚的舟中,人声嘈杂,但四周却如同一片漆黑的漆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上航行的所见所感,首句“江天漠漠江云湿”写出了江面上空云雾弥漫、天色阴沉的景象,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次句“江波浩浩江鸥急”则通过浩渺的江水和急切的江鸥,进一步渲染了江上的壮阔与动荡,后两句则转而写诗人的内心感受,他在水上漂泊,不知何时才能归家,夜晚的舟中人声嘈杂,但四周却如同一片漆黑的漆夜,更增添了他的孤独与无助。
赏析
这首诗以江行为背景,通过描绘江上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首句和次句以“江”字为线索,将江天、江云、江波、江鸥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阔而动荡的江上画卷,后两句则通过“水宿风餐”和“舟中人语夜如漆”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可能是在一次长途的江上航行中,面对浩渺的江水和变幻莫测的天气,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是唐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