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官本为饥寒计,到底却如生事拙。的释义

小星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居书事

唐·杜荀鹤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孤灯对青溪客,微官本为饥寒计,

到底却如生事拙。

作者及朝代

杜荀鹤(约846—约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曾一度隐居庐山,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仕途坎坷,曾任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等职,晚年漂泊南方,终因黄巢之乱而死于战乱之中,杜荀鹤的诗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谓“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故诗作中多写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反映,他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平易自然,反对雕琢浮艳,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译文

书案上的竹影随着窗外竹子的摇动而摇曳,砚池中的水也似乎因野外泉水的注入而发出声响,我独自面对着青溪,孤灯相伴,这微小的官职原本只是为了解决饥寒之困,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谋生的手段竟是如此笨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自嘲,首联写窗竹、野泉,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颔联则通过“孤灯”与“青溪”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微官生涯的感慨和自嘲,认为自己虽然为了生计而做官,但结果却显得笨拙无能。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方式,前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烘托诗人的心境,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又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自嘲,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得这首诗在情感层次上更加丰富和深刻,诗人在语言运用上也显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体现了晚唐诗坛上的一种清新之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作为一位出身寒微的诗人,杜荀鹤虽然曾一度登进士第,但仕途并不顺畅,晚年更是漂泊无依,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隐居生活,以诗为伴,以自然为友,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生活中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自嘲,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享受,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