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乌臼树
宋·苏辙
江边乌臼树,红叶间青枝。
我尝评此七字句,政似江边乌臼树。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译文
江边的乌臼树,红叶与青枝相间,我曾经品评过这七个字的诗句,它正好就像江边那棵乌臼树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通过直接描绘乌臼树的红叶与青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后两句则通过自我品评的方式,强调了诗句与实景的契合,展现了诗人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自信。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乌臼树的形象,前两句直接点出乌臼树的特点,红叶与青枝的对比,既突出了色彩的美感,又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后两句则通过诗人的自我品评,将诗句与实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文字对自然之美的捕捉和再现能力,这种将文字与自然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一次江边漫步有关,在漫步过程中,诗人被江边的乌臼树所吸引,其红叶与青枝的交织景象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展现了自己对文字表达的自信和对文学的热爱,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即文学是自然之美的再现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