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江楼又两春,人间到处略知津。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楼春望

唐·罗隐

不上江楼又两春,人间到处略知津。

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喧。

曲岸持觞看佩剑,垂杨系马听鸣蝉。

谁怜旧日青衫客,犹是蓬山一散仙。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情怀。

译文

两年来未曾登上江楼远眺,但人世间的大致情形我已略知一二,潮水涌动着,浦口边的芦苇在暮色中摇曳;太阳西落,城头上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在曲折的岸边,我手持酒杯,观赏着身上的佩剑;杨柳树下,我系好马匹,聆听蝉鸣声声,又有谁会怜惜我这个昔日身着青衫的落魄文人呢?我依然只是蓬莱仙境中的一个散淡仙人罢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两年未登江楼,却对人间世事有所洞察的情境,表达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淡然态度和对个人命运的超脱认识,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赏析

这首诗以“不上江楼又两春”开篇,点明时间流逝与诗人心境的变化。“人间到处略知津”一句,透露出诗人虽未亲历世事,却对人间百态有所洞察的睿智,中间两联通过描绘潮水、芦苇、落日、鼓角、曲岸、垂杨、鸣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相呼应,尾联则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落魄文人身份的无奈与自嘲,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罗隐晚年归隐九华山期间,在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仕途坎坷之后,罗隐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他选择归隐山林,以诗酒自娱,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既表达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淡然态度,也展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超脱认识,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命运多舛的时代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