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在当门未免锄,竹生那可碍阶除。全诗是什么?

生辉14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李觏的《竹枝词》,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竹枝词

宋·李觏

兰在当门未免锄,竹生那可碍阶除。

春风放过墙头去,依旧吹还满院花。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于嘉祐四年(1059年),享年五十一岁,李觏学识渊博,著书立说,集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他的著作丰富,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在政治上,他主张“复古制”,以“明体达用”之学来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

译文

兰花如果生长在门前,就难免会被铲除;竹子生长起来又怎能妨碍到台阶和走廊呢?春风它吹过了墙头,却仍然会吹回到满院子里,让花儿继续绽放。

释义

这首诗以兰花和竹子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价值的独特见解,兰花虽然美丽,但如果生长在不当之处(如门前),就可能被视为妨碍而被铲除;而竹子虽然生长起来可能会占用一些空间,但其本身并无恶意,也不应被轻易除去,春风则象征着一种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它不会因为外界的阻碍而停止前进,最终仍然会让满院的花朵绽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价值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兰花和竹子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偏见和误解,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忽视,诗人也通过春风的意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整首诗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关,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对于社会的现状深感忧虑,诗人自身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兰花和竹子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坚守和对于未来的希望,他也通过春风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赞美和向往。

李觏的这首《竹枝词》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启示意义的佳作,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事物的价值,思考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激励我们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