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山房听风竹,怅余何日定成归。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思归

朝代:清代

作者:李锴

想见山房听风竹,怅余何日定成归。

寒云暮卷孤城闭,野水秋闲万籁微。

远树苍茫迷落日,故人零落隔烟霏。

空山寂寂无行迹,独倚危栏看落晖。

作者简介

李锴,清代文学家、诗人,字铁君,号鷇音,辽宁铁岭人,他生于明末清初,一生未仕,以诗文名世,尤善古风,诗风清峻苍凉,多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个人身世之感,李锴性格孤傲,不随波逐流,其作品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译文

心中想象着在那山房中聆听风吹竹叶的声音,不禁怅然若失,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归来,寒冷的云朵在傍晚时分卷起,孤城的大门紧紧关闭,野外的秋水在秋日里显得格外悠闲,万籁俱寂,远处的树木在苍茫中迷失于落日余晖之中,故人们零落分散,被烟雾笼罩,空旷的山中寂静无声,没有行人的踪迹,我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归期的期盼,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人和过往时光的怀念,诗中通过描绘山房、风竹、寒云、孤城、野水、远树、落日、故人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含蓄,首联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归期的期盼;颔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颈联则转向对故人的怀念,使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尾联以诗人独自倚栏看落晖的画面收尾,既呼应了首联的归期之盼,又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如“风竹”、“寒云”、“孤城”、“野水”等,都富有象征意义,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还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远树苍茫”与“故人零落”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锴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了曾经的山居生活,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人通过描绘山中的自然景象和回忆过去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归期的期盼,诗人也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未来的迷茫。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