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独叹
唐·罗隐
自古英雄出少年,祇今此道同终少。
君独深藏耻自论,世无伯乐谁相识。
(注:由于直接符合“祇今此道同终少,君独深藏耻自论”两句的完整古诗在现存文献中难以精确对应,我根据这两句的意思和风格,模拟创作了一首符合要求的古诗,并为其构思了相应的背景和分析,在实际历史文献中,可能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诗句组合。)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约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自古以来英雄多出在少年时期,但如今这条道路上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却越来越少。
你独自深藏才华,耻于自我炫耀,这世上如果没有伯乐,谁又能真正认识你、赏识你呢?
释义
“自古英雄出少年”表达了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年轻时崭露头角的观点;“祇今此道同终少”则指出在当今时代,能够保持初心、坚持不懈的人变得稀少;“君独深藏耻自论”描绘了诗人笔下的人物虽然才华横溢,但谦逊低调,不愿自我吹嘘;“世无伯乐谁相识”则是对社会缺乏识才之人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英雄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人才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深刻忧虑,诗人以“君独深藏耻自论”一句,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却谦逊低调的人物形象,与“世无伯乐谁相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忽视和缺乏识才之眼的现状,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深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才难以得到重用,罗隐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文人,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向往,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人才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和无奈,诗人也通过塑造一个谦逊低调、才华横溢的人物形象,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