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不审意如何,逝日能言客有过。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凉风不审意如何,逝日能言客有过。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译文

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凉风乍起不知你心意如何,过去那些能言善辩的宾客都已不再来了。

释义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拜访的客人之间感情也显得亲密无间;三、四两句点明草堂的开端,表现对客至的喜悦;五、六两句写待客,突出客至的感动;七、八两句写暂不能陪客赏景,深表歉意,全诗质朴自然,表现情谊真挚,意境浑厚。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表现在对客至情况的描写上,作者抓住了客至前后最有代表性的环境——舍外的绿水、鸥群、舍内的花径、蓬门,点染出“春”的气氛,透露出“待客”的热情,并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江村景色与待客描写得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孤傲寂然的情怀,诗在语言的运用上,既符合表现生活内容的需要,又符合音韵和谐的要求,达到了奇妙自然的境界,诗中蕴含的哲理,社会意义深刻,使人在愉悦的赏读中,领略到高超的艺术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草堂初建之时,杜甫历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长期漂泊不定、客居他乡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后被称“杜甫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在诗人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凉风不审意如何,逝日能言客有过”这两句,可能是诗人在与客人交谈时,对过往那些能言善辩却已不再来访的客人的感慨,也隐含着对眼前这位客人的珍视与期待,凉风虽起,但不知你心意如何,那些过去善于言谈的朋友都已不再来了,而今有你来访,真是难得,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也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淡淡哀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