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闻深讲救荒政,忍使箪瓢独屡空。全诗是什么?

风云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农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如闻深讲救荒政,忍使箪瓢独屡空。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深沉,其书法和绘画也独具特色,尤其是他的竹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如果听说有人深入讲解救灾的政策,又怎能忍心让百姓的箪瓢(指简陋的饮食器具)常常空空如也,饱受饥饿之苦呢?只愿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我甘愿不辞辛劳地走出山林,为他们谋求福祉。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救灾政策的关注,首句“如闻深讲救荒政”表达了诗人对救灾政策的重视和期待;次句“忍使箪瓢独屡空”则揭示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百姓谋福祉,不辞辛劳的决心和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救灾政策的关注,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强调了救灾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和情怀,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郑板桥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深感民间疾苦,对救灾政策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救灾政策的期待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和情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展现了郑板桥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