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唐·贾岛
此山只合便终焉,底用心劳学计然。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似等闲。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贾岛被裴度任命为随军,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十一日,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
译文
这座山只适合我就此隐居到老,为什么还要费尽心力去学习经商理财之道呢?如果当初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人,恐怕到老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罢了。
释义
“此山只合便终焉”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认为这座山是他理想的归宿,应该在这里度过余生。“底用心劳学计然”中的“计然”是春秋时期的越国谋士,擅长经商理财,这里借指世俗的功名利禄和谋生之道,诗人反问自己为何要如此费心去学习这些。“若使当时身不遇”假设了一种如果当初没有遇到赏识者的情境,“老了英雄似等闲”则表达了即使有能力有抱负,如果没有机遇,也只能默默无闻地老去。
赏析
这首诗是贾岛表达归隐之志的作品,首句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次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厌倦,后两句则通过假设和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归隐的必要性和对机遇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贾岛苦吟诗风的特点。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在长期的漂泊和失意中,他逐渐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产生了厌倦之情,转而向往隐居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岛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