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遇雨
唐·皎然
霏霏小雨湿松株,疑是初成道士图。
云气半开新瀑响,松风一径晚花孤。
空山寂寂人不到,满院萧萧竹自呼。
回首天涯归路远,前山烟树更模糊。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刘禹锡等交往唱和,皎然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作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译文
细雨蒙蒙润湿了松树,仿佛是一幅刚绘就的道士图,云雾半开间,新瀑轰鸣,松风小径上,晚花孤独绽放,空山寂静无人来,满院萧萧只有竹子在风中自语,回望天涯,归路遥远,前山的烟树更加模糊不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遇到小雨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山林的幽静与美丽,首句“霏霏小雨湿松株”点明主题,小雨润湿了松树,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氛围,次句“疑是初成道士图”则通过比喻,将眼前的景象比作一幅道士图,增添了画面的神秘与超脱之感,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林的幽静与孤独,以及诗人对远方归路的回望与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雨后山林的幽静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霏霏小雨”、“湿松株”、“新瀑响”、“晚花孤”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新脱俗、幽静深远的意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雨后的山林比作道士图,将竹子拟人化为自语者,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诗人还通过“空山寂寂人不到”和“满院萧萧竹自呼”等句子,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他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一次山中行走时遇到小雨后所写,面对雨后的山林美景,诗人心中充满了感慨和喜悦,于是挥毫泼墨,将眼前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