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下水必奔驶,而独于此成滞淫。的解释

风云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人言下水必奔驶,

而独于此成滞淫。

尽道蛟龙怒未息,

潜藏窟穴窥江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人们都说潮水下泻时必定奔腾飞驰,但唯独在这里却变得缓慢而滞留,都说蛟龙愤怒未息,它们潜藏在洞穴中窥视着江心。

(注:此译文仅针对“人言下水必奔驶,而独于此成滞淫。”两句进行翻译,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观感,以及人生哲理的感悟。)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潮水在特定地点的独特表现,人们认为潮水在下泻时会奔腾飞驰,但在这里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潮水变得缓慢而滞留,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这一现象的特殊性,并暗示了其中可能隐藏的深意。

赏析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潮水的独特景象,并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其特殊性,诗人通过“人言下水必奔驶”与“而独于此成滞淫”的对比,不仅展现了潮水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还暗示了人生哲理:世事无常,不能一概而论,诗人通过“尽道蛟龙怒未息,潜藏窟穴窥江心”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和神秘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汹涌澎湃的潮水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赏浙江潮时所作,苏轼一生多次游览名山大川,对自然景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在观赏浙江潮时,他被那汹涌澎湃的潮水所震撼,同时也对潮水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想象力的诗歌,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还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