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名宦岂不好,只恐势移成溺灰。的解释

生辉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唐·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涧底松兮,郁郁苍苍;山上苗兮,萋萋芳芳。

世间名宦岂不好,只恐势移成溺灰。

作者及朝代

作者:左思

朝代:西晋

作者简介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名噪一时,造成“洛阳纸贵”的现象,左思出身寒微,但才华横溢,早年曾努力学习书法和琴艺,均未成功,后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以咏史诗和辞赋著称,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而感情深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山涧中的松树郁郁葱葱,山上的苗草也长得茂盛,松树以它那细小的树干,却遮蔽了高大的苗草,世家子弟轻易地登上高位,而才华横溢的英俊之士却沉沦于下僚,这是由于地势造成的,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金、张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高官显贵,七代人都佩戴着汉朝的貂蝉冠,冯唐难道不伟大吗?然而他到了白头之年仍未被朝廷起用,山涧中的松树啊,郁郁葱葱;山上的苗草啊,芬芳萋萋,世间的名宦难道不好吗?只是担心权势转移后,一切都会化为灰烬。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涧底松与山上苗的生长环境,以及世家子弟与英俊之士的社会地位,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门阀制度的弊端,诗人以涧底松自喻,表达了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愤懑之情,最后一句“世间名宦岂不好,只恐势移成溺灰”更是深刻揭示了权势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个人命运在权势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诗人通过描绘涧底松与山上苗的生长环境差异,以及世家子弟与英俊之士的社会地位悬殊,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诗人也通过自身的遭遇,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最后一句“世间名宦岂不好,只恐势移成溺灰”更是点睛之笔,既揭示了权势的短暂和无常,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感情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左思生活在西晋时期,这是一个门阀制度森严、社会不公加剧的时代,左思出身寒微,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无奈,于是创作了这首《咏史》诗,通过这首诗,左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感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左思个人的遭遇和感受,也代表了当时广大寒门子弟的共同心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