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但觉木摇落,江上始知秋气高。全诗是什么?

生辉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行

唐·王勃

白露随风散,秋林明瑟高。

闲庭生静气,幽径转萧条。

庭中但觉木摇落,江上始知秋气高。

寒雁声声远,孤云片片飘。

作者及朝代

王勃,唐代诗人,约公元650年-676年(一说649年-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以诗文齐名天下,王勃自幼聪颖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其诗文意境开阔,风格清新,尤擅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作者简介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早年便显露才华,但仕途不顺,多次因才高遭人嫉妒而遭贬谪,他性格豪爽不羁,才华横溢,却不幸在渡海省亲途中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留下大量诗文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白露随风飘散,秋天的树林显得格外清新明亮,庭院中只感觉到树木在秋风中摇曳飘落,站在江边才真正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已经悄然而至,变得高爽,寒雁的叫声越来越远,孤独的云朵一片片地飘荡在空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到来时的景象,通过“白露”、“秋林”、“木摇落”、“秋气高”等意象,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高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庭院与江边的秋景,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对季节更替的感慨。

赏析

“庭中但觉木摇落,江上始知秋气高”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通过“木摇落”与“秋气高”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由细微处逐渐弥漫至整个自然界的过程,诗人以“闲庭”与“幽径”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与秋天的清冷与高远相呼应,寒雁与孤云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空旷与孤寂感,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秋意与淡淡的哀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勃仕途不顺,心情较为低落之时,面对自然界的秋天,诗人或许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秋天,从而产生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展现了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卓越才华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能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