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绝恶思除本,莫为轻降信倒戈。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55个月前

诗词原文

除奸

朝代:宋代

作者:李纲

要知绝恶思除本,莫为轻降信倒戈。

奸邪不剪除殆尽,虽欲悔之将奈何。

作者简介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邵武(今属福建),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今属江苏),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任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五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洞霄宫,绍兴十年(1140年)卒,追赠少师,著有《梁溪集》等。

译文

要知道想要断绝邪恶,就要从根本上思考如何铲除它,不要因为一时的轻率就轻易相信敌人会投降而放下武器,如果奸邪之人没有被彻底剪除干净,那么即使日后想要后悔,又有什么办法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除恶务尽、不能姑息养奸的坚定立场,首句“要知绝恶思除本”强调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要彻底铲除邪恶;次句“莫为轻降信倒戈”则警示人们不要轻信敌人的投降,以免被其反噬,后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如果不彻底铲除奸邪,将会留下无穷后患。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除恶务尽的坚定信念,诗人通过对比“绝恶”与“轻降”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强调了对待邪恶必须果断、彻底,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姑息,诗人也通过“思除本”和“信倒戈”两个生动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警惕敌人反噬的重要性,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纲在抗金斗争中的经历有关,李纲作为一位坚定的抗金名臣,他深知邪恶势力的危害和铲除邪恶的重要性,在抗金斗争中,他多次面临敌人的诱惑和威胁,但他始终坚守立场、不屈不挠,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关键时刻为了鼓舞士气、坚定信念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他向世人传达了对待邪恶必须果断、彻底的态度和信念。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标题和具体内容可能与李纲的某些具体经历有关,但具体的创作背景和情境已经难以考证,以上分析仅是基于诗歌本身的内容和诗人的生平经历进行的推测和解读。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