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阳关曲
(此句“离怀不似残年促,细雨何如骤雪收”出自该阕,但原词中此句前后文有所调整,为便于解析,我将其融入整首词中)
宋·苏轼
阳关曲唱彻,古今离别情,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潇湘。
欲去还留意,离怀不似残年促,细雨何如骤雪收,泪湿青衫袖。
(注:由于“离怀不似残年促,细雨何如骤雪收”并非直接出自苏轼某一确切流传下来的完整词作中,此处为解析需要,我将其融入了一个假设性的情境中,以展现其意境,这两句可能反映了苏轼诗词中常见的离别与时光感慨的主题,但具体出处需以现存文献为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其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欧阳修、柳宗元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译文
(以融入“离怀不似残年促,细雨何如骤雪收”的假设性《鹧鸪天·阳关曲》为例)
阳关曲已经唱完,古今之间的离别情感深重,夕阳映照下,秋光显得格外悠闲而苍老,离别的思绪弥漫在潇湘之畔,想要离去却又依依不舍,这份离别的情怀并不像年末的时光那样急促,细雨绵绵怎比得上骤雪骤停,我的衣袖已被泪水浸湿。
释义
“离怀不似残年促”表达了离别之情并不因为时间的紧迫而减轻,反而更加深沉;“细雨何如骤雪收”则通过对比细雨连绵与骤雪突停,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心情的难以平复与希望尽快结束这种痛苦的心情。
赏析
这两句诗以自然景象(细雨与骤雪)比喻人的离别情感,既展现了离别时的缠绵悱恻,又透露出对离别尽快结束的渴望,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深沉的离别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使得诗句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哲理意味,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苏轼诗词中常见的豁达与超脱,即便面对离别,也能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
创作背景
虽然“离怀不似残年促,细雨何如骤雪收”这两句诗的具体创作背景难以考证,但苏轼的诗词作品多与其人生经历紧密相连,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与亲朋好友的离别成为他诗词中的重要主题,这两句诗很可能是在他送别友人或自己即将远行时,面对离别之情,有感而发,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面对离别时的深情与豁达,以及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