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如君人才岂终滞,瑚琏要为清庙器。
作者及朝代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译文
十五岁穿着彩衣侍奉在母亲身边,承欢膝下,因为孝顺廉洁被地方举荐为孝廉,又怀揣着橘子(象征孝心)前往秦川(长安一带),四座宾客都推崇他的才华堪比孔融(文举),连中郎将也赞许他可比东汉末年的名士许劭(仲宣),像你这样的人才怎么会长久地被埋没呢?你终将如同珍贵的瑚琏之器,成为朝廷清庙中的重要祭器。
释义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送别友人张参赴京赶考并顺道省亲而作,诗中赞美了张参的孝顺、才华以及未来的美好前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
赏析
此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展现了对友人才华的高度认可,首联“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描绘了张参年少孝顺的形象;颔联“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则点明了张参此次赴京的目的,既是为了科举考试,也是为了省亲;颈联“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通过比喻和典故,进一步突出了张参的才华;尾联“如君人才岂终滞,瑚琏要为清庙器”则是对张参未来的美好祝愿,认为他终将得到重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孟浩然与张参之间的深厚友谊有关,张参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即将踏上科举之路,孟浩然作为前辈和友人,自然对他充满了期望和祝福,在送别之际,孟浩然写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张参的赞美和祝愿,也寄托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于个人才华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