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云中不改苍苍色,春后宁同濯濯姿。
寒暑不能移其节,风霜不能改其姿。
(注:“云中不改苍苍色,春后宁同濯濯姿”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荀鹤的已知作品,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以山松为主题的诗中,以展现其意境。)
作者简介
杜荀鹤,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以诗为业,诗风质朴自然,多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杜荀鹤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而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山松自幼生长在深草之中,刺头尖尖,不为人知,如今它渐渐长高,超出了周围的蓬蒿,世人往往不认识这直冲云霄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才赞叹它的高大,它在云端中保持着苍翠的颜色,春天过后,它的姿态也绝不同于那些光秃秃的树木,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不能改变它的气节;风霜雨雪,也无法改变它的姿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松的生长历程和坚韧不拔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坚韧、高洁品质的赞美,山松从不起眼的小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参天大树,象征着人的成长和奋斗过程,山松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不拔,也寓意着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的坚定和勇气。
赏析
这首诗以山松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山松的坚韧、高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人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山松的成长历程与人的奋斗过程相类比,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诗歌的语言质朴自然,节奏明快,易于理解和接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荀鹤所处的晚唐社会背景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杜荀鹤可能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坚韧、高洁品质的赞美和追求,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通过描绘山松的成长历程,诗人也可能在暗示人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