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祈雨
唐·李约
分龙古语信不妄,不尔惠施何偏方。
云气半开新霁色,雷声忽断暮山光。
禾田未熟皆如此,我意难平独悼伤。
安得天公怜岁暮,一沾甘雨慰农桑。
作者简介
李约,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在博,一作存博,润州(今江苏镇江)丹徒人,出身世家大族,为唐宗室之后,曾任太子宾客、尚书右丞等职,李约工诗文,好音乐,善书画,尤精琴艺,有《李约集》传世,但今已佚,其诗作多反映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分龙节的古老谚语确实不假,若非如此,神明怎会施展这偏门的雨术呢?云层半开,露出了雨后的清新景色,雷声却突然中断,只留下傍晚山间的余晖,田里的稻谷还未成熟,都像这样期盼着雨水,我内心难以平静,独自为农事而哀伤,怎能不祈求上天怜悯这年末的时光,赐予一场甘霖来慰藉辛劳的农人和桑田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分龙节期间对祈雨的深切期盼,分龙节是古代民间祈求降雨的节日,诗人通过古语“分龙古语信不妄”表达了对这一习俗的信任,他描绘了雨后云开、雷声断绝的景象,暗示了雨水的不稳定,进而引出对农田干旱、作物未熟的忧虑,诗人表达了希望上天能怜悯农人,赐予甘霖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祈雨为主题,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诗人通过对分龙节习俗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祈求,通过雨后云开、雷声断绝的景象描绘,以及农田干旱、作物未熟的忧虑表达,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民生疾苦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以“安得天公怜岁暮,一沾甘雨慰农桑”作结,既表达了对上天的祈求,也寄托了对农人生活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某个干旱年份的分龙节期间,当时,由于干旱严重,农田作物生长受阻,农民生活困苦,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李约深感忧虑,于是在分龙节期间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祈雨的深切期盼和对农人生活的关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民生的关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